無論機器人多智能化,終由人類決定
來源:未知 日期:2017/09/06 瀏覽量:次
曾經只是被生產為玩具以供娛樂或只出現在科幻大片中的機器人,隨著現代科學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,切切實實地出現在我們面前,觸手可及,機器人代替人類做事成為現實。現今計算機技術趨于成熟、互聯網發展飛速、云端計算不斷興起,人工智能技術打破各種瓶頸限制,取得諸多突破,逐漸趨于完善,使得其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日常中,人臉識別技術、語音輸入法、GPS導航系統、自動駕駛等都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。
然而,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如此迅猛,代替普通勞動力工作,節省人力物力,提高效率的同時,人們把目光投向另一個焦點:機器人威脅論。不久的將來,機器人是否能完全取代人類?“機器人熱潮將導致就業危機”、“機器人引發倫理道德爭論”,眾說紛紜。雖然在目前,機器人通常從事一些勞動力導向型、低技術含量的工作,但毋庸置疑,機器人已經能夠勝任很多智力密集型工作,如新聞產業,也包括一些管理級別的工作,甚至能承擔一些人類不能完成的工作。隨著技術發展,機器人愈加自動化智能化,行動愈加便捷,成本降低,未來這些工作崗位極有可能完全被機器人取代。
但人們是否忽略一個事實,即使機器人問題理解準確度、處理數據的速度等遠超過人類,但它仍是人類大腦智慧的產物,其運算處理程序仍是由人類程序員編制?換言之,機器人工作與否仍由人類決定。從理性層面上講,機器人能學習人類的絕大部分能力,但感性層面,如倫理價值觀等,機器人幾乎沒有,他們的世界只有“是或不是”,“有或沒有”,“對或不對”,并沒有非理性上的認知。因此,機器人的學習也僅是按照編譯程序的規定來運作,一旦超過界定范圍,便“處于故障狀態”,也就不能幫人類完成工作,人工智能也是如此。
人工智能技術確是促進社會進步,使人們日常工作生活便捷高效,但人類并非僅有數據和程序搭建起來的機器,程序之外的人性美絕非他們所能掌控。人類應正確對待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,避免各種技術瓶頸所帶來的弊端,不斷學習和發展最新技術應用,尋求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發展新機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