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強化跟蹤與追蹤以及打擊假冒仿制方面的工作,在藥物包裝早期應用射頻識別(
RFID)技術上,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和及沃爾瑪作出了有力推動。但是,成本和技術問題延緩了這方面的進展。那么,今天,RFID在藥物包裝上應用情況又如何呢?
首先,稍微介紹一些背景資料:“要讓一種藥物在美國上市,最近估算需要花費1.1億至8.02億美元,”微軟生命科學的一篇在線文章如是說,“由于風險如此之大,能夠提高公司競爭優勢的任何技術,對制藥行業的參與者都有著明顯的利益,如RFID可以精簡供應鏈。”
這篇文章說:“在臨床試驗中,RFID可以方便數據的收集。”這篇文章還報道說:“瑞典一家公司開發了一種智能藥物包裝技術,可以用時間印記記錄每個劑量事件,然后,將數據直接發送給公司的分析數據庫。再者,可對包裝進行程序設定,當到達臨床試驗人員服用藥物時間時,發出聲響信號。
在其于PharmaPro.com網站發表于6月1日的報告結論中,Pharmatech Associates公司的Bikash Chatterjee發表了如下意見:“RFID給(制藥)行業提供了將真正的電子檔案(e-pedigree)與每個單獨包裝容器實際結合起來的機遇。但是,性能是有代價的,特別是如果安全是問題,而且仍然正在考慮的主要技術是被動的RFID標簽的話,情況更是如此。為了成功,我們必須將這些技術與支持技術結合起來,在實踐中減少供應鏈內的轉移或摻假風險。……RFID在我們供應鏈中的未來,是毫無疑問的,但是,在其發展中,我們尚未達到這樣一點,尋找到我們一直苦苦尋求的魔術子彈,能給整個供應鏈提供安全保障。這只是補救措施的一個組成部分,并非靈丹妙藥。”
SupplyChainDigest 于2010年6月3日發表了一篇文章,他們采訪了Dirk Rogers,這位制藥IT咨詢專家是GS1US工作小組成員。他預測,二維條形碼將贏得制藥行業的青睞。Rogers先生在該這篇文章中說:“像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些廠家一樣,有些生產廠家看到了RFID除了符合系列化法規要求以外的價值。這些廠家更愿意支付額外費用將RFID應用于他們所有的產品單元中。而其他一些廠家則可能選擇將RFID應用于他們產品的某些單元中,而將條形碼應用于另外一些產品單元中。還有其他一些廠家則會同時應用兩種技術。”
SupplyChainDigest總結說 :“我們很想知道,其他行業最終是否會得出類似結論。但是,我們注意到,Rogers先生的分析多數集中于成本費用上,或許低估了RFID在提高運行效率方面的潛力(如不需要進行手工掃描),在這方面RFID將提供大于二維條形碼的優勢。”
RFID雜志提供了一些制藥行業應用案例研究和錄像資料,包括一家尼日利亞制藥企業準備將RFID用作打擊制假技術的例子。
RFID技術存在的安全誤區
制藥公司試用RFID技術,是為了讓普通百姓的藥柜中沒有假藥,但RFID技術目前存在嚴重的安全局限性。
到目前為止的兩年來,發往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或者中型藥品批發商H. D. Smith的每一瓶奧斯康定(Oxy Contin)藥都貼上了一個特殊標簽,這種標簽被認為是全世界解決假藥的好辦法。
樣子很普通的標簽里面隱藏著無線射頻識別(RFID)標簽,它可讓生產這種頗有爭議的止痛藥的PurduePharma公司可以跟蹤藥品在整個供應鏈中的軌跡——不管多少片藥丸裝入到哪些藥瓶中、再塞入多少只紙板箱中、然后由傳輸帶運送走。其目的在于,經銷商們可掃描所有奧斯康定藥瓶上的RFID標簽,了解每瓶藥的整個起源即“譜系”,查明并退回不是由Purdue生產的藥品。
Purdue Pharma公司的副總裁兼首席安全官Aaron Graham說 :“這種標簽很有效、很準確,從安全角度來看達到了我們的要求,也不會導致藥品分銷系統出問題。”這個試點項目的基礎設施投資為2000萬美元,每個標簽的成本在30美分到50美分之間。
Graham講的話(連同他提到的數字)聽上去很耳熟,那是因為多年來他一直就在這么講。不過即使現在,他也講不出這套系統如何防止有人銷售假冒的奧斯康定的多少細節。畢竟,Purdue公司從來沒有遇到過假冒奧斯康定的問題。不過,最近這家公司卻面臨著奧斯康定被人偷走和挪作他用的問題,此外還面臨著政府的壓力。政府要求加強對這種容易成癮的藥品進行嚴加控制,而媒體對這種藥濫用現象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了正當使用。
確實,Graham承認Purdue的RFID系統在安全方面的主要優點在于,調查人員掃描并沒收一瓶或一盒奧斯康定后,就能夠準確地查出它來自何處。Graham說,想真正遏制假藥,需要讓信息交換中心集中,那樣,每家經銷商和藥房可以檢查及核實每種藥的譜系——這項任務比跟蹤送到一、兩個經銷網點的單一品種藥品復雜得多,而Purdue正在從事這項復雜工作。
現在迫切需要防止假藥進入合法的供應鏈。世界衛生組織認為,假藥占全球藥品銷量總額的10%以上,它們導致每年數千人為之喪命。問題在于,雖然RFID技術幾十年前就發明了,雖然美國食品藥品管理署(FDA)在幾年前就開始宣傳該技術是鑒別藥品真偽的最有希望的方法,但RFID這項防偽技術仍然只是“很有希望”而已,遠遠談不上得到了證實。
即使像Purdue這些公司繼續在測試RFID的應用,這項技術到底能不能不負眾望?還是個未知數——無論是在制藥行業(該行業在測試這項大肆炒作的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),還是在其他任何行業。原因不僅僅局限于經常提到的技術、標準和隱私等問題,還涉及非常本質的問題:RFID到底是什么?它到底能給仿偽計劃帶來什么好處?
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漏洞評估小組的負責人Roger Johnston說:“我們是從安全方面來看待這項技術。”他在RFID技術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,得出結論:RFID技術也許不能帶來比普通條形碼更高的安全性。他說:“提供很高的安全是一項艱巨的挑戰,人們在尋找良方。問題在于,要是你只是將RF標簽貼上后,就以為它會神奇地安全,那么你就大錯特錯了。”原因何在?以下是幾點主要原因。
◆ 誤區一:RFID是防偽裝置
如果打電話給大多數制藥公司,要找主要負責測試RFID技術的部門聊一聊,那么最終接電話的很可能不是安全部門。美國三大藥品批發商目前正在開展RFID項目。在McKesson,RFID項目歸藥品分銷部門分管。在Amerisource Bergen,項目負責人歸屬“集成解決方案部門”,該部門負責測試及實施新技術。而在CardinalHealth,這項工作在隸屬于業務運營部門的醫療供應鏈服務部門進行。這是因為,RFID標簽首先是一種跟蹤裝置,而不是一種安全裝置。
誠然,如果集成到更龐大的安全計劃中,RFID標簽有望作為一種安全裝置。但它不是一種仿偽裝置,也不像全息圖標簽。RF閱讀器讀取RF標簽上的信息(即使是加密信息)后,根本無法向所有人保證:產品是真的。RFID技術是一種便于登記的方法——可創建一種藥品的電子譜系(該藥在整個供應鏈中移動的記錄)需要登記,或者是一種極其復雜的跟蹤和追蹤系統的一部分——該系統包括與藥品來源即知道藥品源頭的有關方進行聯系。這就引出了第二個誤區。
◆ 誤區二:RFID技術對跟蹤合法藥品的移動而言必不可少
通常來說,標以RFID標簽的產品同時還標以二維條形碼。這種條形碼類似傳統條形碼,不過可攜帶更多信息。Reid解釋道:“二維條形碼是后備機制。”
這是因為,對RFID標簽最經常的抱怨是它們容易損壞。有媒體報道,其讀取率只有70%;要是涉及的是液體藥品或者箔紙包裝,準確性尤其成問題(公正地說,RFID技術在過去幾年有了長足進步;針對最新標簽的測試效果要好得多。CardinalHealth聲稱,RFID的最新測試表明,其準確讀取率高達99%,液體藥品或者箔紙包裝也不會導致誤差。)
不過眼下,二維條形碼這種標記通常被認為比RFID標簽來得更可靠——盡管前者的讀取時間比較長,這是因為無法使用無線電波透過包裝材料對二維條形碼進行掃描。
◆ 誤區三:RFID技術可用來給藥丸、藥片及其他藥本身加上標記
RFID支持者把這項技術譽為是解決假藥的辦法,但諾華制藥公司的James Christian會提出反對的聲音:沒人在給藥品加上標記,只是給外包裝加了標記。
諾華是總部設在瑞士巴塞爾的制藥公司,生產許多處方藥和非處方藥,年收入370億美元。公司的首席安全官Christian說:“我們遇到過藥是假的但外包裝是真的、藥是真的但外包裝是假的情況。外包裝并不重要。”
此外,藥品在美國和歐盟國家經常合法地進行重新包裝。他說:“要是一家制藥公司投入了大筆資金為外包裝添加安全裝置,這些藥品很容易被合法地重新包裝到沒有安全裝置的外包裝里面。這下可好,有人有一大堆有著安全裝置的真的外包裝,這些外包裝可能會被扔掉,也可能會被人以另一種方式利用。”
◆ 誤區四:制藥業很快就會大范圍采用RFID
考慮到所有這些挑戰和局限,實施RFID技術保護全國藥品供應安全的道路遇到了障礙,這也就不足為怪了,盡管多年前它被譽為是制藥公司的下一大熱門技術。多年來,FDA一再推遲行業實施電子譜系(FDA聲稱極有可能電子譜系會依賴RFID技術)的截止日期,最近宣布了最終的決定:它不再設定截止期限了。
FDA的藥事主管Ilisa Bernstein解釋,早在2004年,“我們就認為,RFID到2007會得到大范圍采用,但這個目標沒有達到。于是我們不是另行設定截止期限,而是把這項工作交給了利益相關者,讓他們自己去設定截止期限(《處方藥營銷法案》的禁制令無濟于事,1987年出臺的這部法律允許FDA制定這項法規)。不過,FDA一如既往地認為,RFID技術是鑒別藥品真偽的“最有希望的”的方法。
到最后,RFID的支持者和反對者結果可能都是對的 :RFID技術實際上也許是最有希望的辦法,可以緩解一個解決不了的問題,但只有時間才能證明一切。(